盐场节气与习俗

发布时间:2023-06-15 阅读量:

盐业属于露天生产,与农业一样,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季节不等人,晒盐赶时分。从清末民初开始,江苏海盐制盐工艺从煎制发展滩晒。在滩晒中又从分散的小型砖池滩晒,发展到以八卦式盐田为代表的泥池滩晒制盐。

泥池滩晒,主要是利用太阳辐射能自然蒸发制盐。因此,生产呈明显的季节性。所以当地长期流传“一年捆两季”之说,即一年产两季盐,分春季两季,盐民习惯说法叫“春扫”、“秋扫”,后称“春晒”、“秋晒”。春晒从春分到夏至(3月初到6月中旬),有“九尽花开寒不来,脱脚上滩把盐晒”之说。从三月三整池开始,到“小满一刻值千金”,这个时期气温高,湿度小,日照长,蒸发量大,降雨少,是制卤、产盐的黄金季节。秋晒从立秋至霜降(8月下旬到10月底),这个时期雨季刚过,气温尚高,亦有较大蒸发量,故有“七月半定水势,八月半定太平”、“八月卤水贵,九月菊花盐,十月盐归土”之谚。

在过去生产方式原始的年代里,节气的好坏对盐业的丰欠影响甚大,盐民却又无法抗衡制约,久而久之,便在祈福祛灾的心态驱使下,形成了缤纷的节气习俗,并世代相袭,融入淮盐文化之中。

正月初一看气象。“盐民喜爱艳阳天,晴空万里好晒盐”。正月初一五更头,盐民到天井观看天气,如刮西南风,无云彩,则认为今年盐花有丰收的兆头;如刮东北风,天空有毛云,则认为当年雨水多,对产盐不利。

正月初六烧盐婆纸。俗以正月初六为“盐婆婆生日”,认为盐是盐婆婆恩赐的,所以盐婆婆的生日也就是盐的生日。盐民们对盐的生日十分重视,这一天要处处图吉利,祈望盐婆婆高兴。盐婆婆高兴有了笑脸,这一天天气就好,主全年盐的收成好;若盐婆婆生气沉下脸来,不是刮风就是下雨,主全年盐的收成不好。为了能得到好收成,过上好日子,盐民们宁可少吃一顿饭,也要在年前就备好香烛纸马,因纸马是黄色纸上印着龙的图案,俗叫“龙牌子”,又叫“黄小马子”。正月初六早晨,家长带领全家能上滩干活的人,到滩头或风车头放鞭炮,烧纸磕头,叫“烧盐婆纸”,又叫“烧滩头纸”,边烧边祷告,请求盐婆婆显灵开恩,是年产盐多、盐粒大、盐色白等;然后,所有盐民都要手执锹锨等工具,到滩上动动手干干活,或转转风车,戽几斗水,或挖几锹泥,动一动盐席,做象征性的开工。

“二月二,龙抬头”。即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盐民们认为:龙是兴云布雨的神,涨潮、落潮都是由龙王拍板的,送上来晒盐的海水是龙王爷的恩赐,所以盐民有敬龙王的习俗。二月初二这天,盐民要到龙王庙去烧龙王纸,离庙远的盐民,就到海边或盐河边烧。烧纸的嘴里祷告,请龙王开恩,多送含盐分高的海水,保佑多产盐,求得有饭吃。

“到了三月三,赤脚忙和滩”。三月三,即农历三月初三。三月份阳气上升,适宜晒盐。过去,老一辈盐工十分讲究全年的第一次开晒,即第一次灌格子。三月初三这天无论怎么忙,就是刮风下雨,也要到滩上走一走,动一动,表示今年开晒了。这种做法也成定规,体现了盐民对丰产年景的祈求。

小满前后十八天,又叫“十八扫”。盐民中流传“小满到,无老少(意忙碌)”“小满西南风,一刻值千金”“小满膘最足”。这时所产的盐,色白粒大“膘水足”。进入伏天产的盐,象热锅炒的谷子,所以叫“六月晒火谷”。“七月半,定水势”。此时,盐业生产从过度到秋晒。农历七月十五这天,盐民家家户户备好饭菜,烧亡纸祭慰先灵,求祖先保佑秋晒丰产。“十月朝”,即农历十月初。这天,盐民要祭祖“送寒衣”,让祖先安度寒冬。到了十月,盐滩潮湿增大,盐就入土里不出来了,这时若晒盐,容易生出芒硝,失去了盐的实用价值,故有“十月盐归土”之谚。期间开始忙制卤和修滩整埝,准备来年开晒。

二十四节气口诀: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风,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许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