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曾在《酒泉子》中写道:“别来几向画圈看,终是欠峦峰!”
看过南山真正的高险之峰,感受过烟云缭绕间自然迸发的雄奇俊秀,再看那尺素之间几经描摹的工笔之作,自然索然无味,灵气尽失。
真正有底气,有涵养而值得回味的美,总有着这样一份任性。它们拒绝注解,拒绝干涉,拒绝复现。它们拥持着真实与自然,颇有几分有恃无恐的倨傲。
我想,这样的美,自然不是轻易得来,反而需要你用心去求取。可许许多多的人,却因为浮躁与自骄,转而轻视这样的美。他们对需要感悟的“平凡”不懈一顾,转而制作精巧浮华而博人眼球的绚丽。一如苦练工笔之作以谋求生计的宫廷画师,他们为这人工的美的无懈可击而暗自窃喜,为这美的商业化价值而自视甚高,殊不知已被限制了眼界,丧失了体悟与共情的能力,甚至成为利益侍养的臣仆。
当有人面对过度商业化,整齐划一为显古韵而起白墙黑瓦的古镇叹息时,当有人为孩子的画作几经训练无比写实失去了应有的童稚天真而痛心时,便是对这美的肤浅理解和粗暴解读的无奈了。
对所认为的美过分夸饰,根本不能成就更美,反而会毁坏美,体现的不过是境界的低下,审美的残缺。无论是残缺的真实,还是神秘的自然,正如我之前所说,都是美自己的小脾气。
它在等待你的感悟啊!它以最自然真实的姿态,固执地寻找自己的伯乐。它嘲笑人为干涉的虚假,是因为自然与真实虽然不近完美,可却在凹凸不平间有人为难以企及的沉淀与留白。它不需要修饰,它需要理解。
正如席慕容所说:“画幅完成之后,会有一些精确之外的感觉。这种精确之外的恍惚,才是美的来源与容身之所。”是啊,美在画幅之外。画幅之外是跳脱桎梏的自由天地,是脱离对“精致”的浅显追求后真正的思索。当你开始接受不加修饰的真实,学会在真正的美的留白与余地中踱步与感悟,你会发现,你与美融为一体而共情,渐渐拥有了高蹈于他人的情怀、心境。你不再嘲笑“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无趣造作,你开始理解“老翁闲自说江南”的余味悠长。
你终于不再在意与追求外形的虚饰的美。面对再精巧的画幅,你也能慨然叹曰:“终是欠峰峦!”(袁腾飞)